闻心阁

一蓑烟雨看苍生,半壶浊酒笑红尘

肖申克的围城

2013-11-19 约 1 分钟读完 生活涂鸦

现在是2013年11月19日16:06 星期二,下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,老师在唠唠叨叨的讲着863 973 中国海洋大学之类的东西,没有兴趣去听,也听不下去,刚刚借到的《1984》也看不下去,当一本书看到一半放下再接着看,真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。不过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差别还真不是一点半点,捧在手心里的厚重感是电子书所永远无法比拟的。着实无奈,心里很是浮躁,索性写点东西,关于一本书,叫做《围城》;关于一部电影,叫做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

不知道为何会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,《肖申克的救赎》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,也许这两部作品的世界里都有一种叫做“城”的东西吧。《围城》里的城是看不见的,是一种生活的象征,里面的人想出,出不去;外面的人想进,进不来。而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里面的“城”则是那结结实实监狱的“墙”。

看完《围城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很久之前就想写点东西,然而几次下笔却是空空无所写,倒不是没有任何的思绪,只是琐琐碎碎的杂乱,难以从思想的围城里走出来。有时候想去豆瓣看看书评,又怕被别人的言语左右。毕竟一本书100人去读会有101种感悟,人的阅历不同,感悟自然不会相同。记得一次看到一篇小学生写的《平凡的世界》读后感,那感觉跟听外国人说中文差不多。啧啧,现在的素质教育,幸亏我小时候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。

有一点跑题,《围城》是让我看了之后感觉很压抑的一本书,一种发泄不出的憋闷感。最早听说这本书,是因为那句“想进,进不去;想出,出不来”,读完之后却没有一丝释怀,也许这就是作者的本意。在我的理解里,这里的围城就是“生活”吧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,也就是说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围城:别人来不了,我们出不去。生活无处不在,生活也充满了无奈,无论是方鸿渐,还是苏小姐,抑或每一个读者。

也许这就是我想到《肖申克的救赎》的原因吧,之前喜欢这部电影仅仅是对于自由的一种追求,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。我记得里面有这么一句话:刚来的时候你痛恨它,咒骂它,想要立即摧毁它;然而时间久了,你会发现你离不开它。这里面的“它”指的是监狱的围墙。其实“它”也是生活,也是规则,也是制度。我们习惯了囚役,就会失去飞翔的勇气。其实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自我的追求与信仰。

有时候我们在羡慕别人的生活,或许别人也在羡慕我们的生活。寝室老董有一句话说:现在的中国人没一个快乐。不无道理。既然如此,学习肖申克,无论如何不要怕,勇敢向前。我们身在围城,我们有着我们的信仰。